【辦實事 開新局】最美逆行,團結擔當——呼吸科一病區駐院青年醫護突擊隊的五天五夜
廣大醫務工作者要恪守醫德醫風醫道,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習近平同志
2021年11月11日,一個普通的清晨。
陽光緩緩的鉆出黑暗的云翳,街頭的早點攤飄出陣陣炸油條的香氣,整座城市漸漸地流動了起來。我們的醫護人員和病人們或在美麗的夢中、或在啟程的晨光里、或在出門前正與愛人和孩子擁抱、或在值班室整整齊齊的寫著交班記錄。
直到,電話鈴響起。
“新冠確診患者曾在東城院區就診,東直門醫院東城院區及國際部停診,全院封閉管理”這一消息由東直門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科一區主任班承鈞一一通知到科室每位成員。同時,東直門醫院呼吸中心主任王洪武,大內科副主任、呼吸中心副主任張立山,呼吸中心副主任鄒珩迅速在線召開全科疫情防控及穩定運行會議。
東直門醫院呼吸中心底蘊深厚,許許多多呼吸系統急危重癥、腫瘤、氣管食管瘺的患者慕名前往這個以國家級名老中醫、首都國醫名師武維屏教授和著名呼吸介入專家王洪武教授為核心的科室進行中西醫全面治療。全院封閉管理期間,呼吸科一區共滯留43位病人。在這個群體中,有撲閃著亮晶晶的大眼睛,卻戴著氣切套管的四歲小朋友;有笑容燦爛唱著嘹亮軍歌,卻因反復大氣道肉芽瘢痕狹窄需要氣管鏡下擴張氣道的年輕人;有熱愛鋼琴歌劇拉丁語,卻因飽受肺小結節困擾尋求氬氦刀治療的中年人;有與終日陪護的愛人深情地微笑凝視,卻因肺惡性腫瘤需要化療結合中醫整體治療的中老年人;還有與惡性腫瘤頑強搏斗、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且定期氣管鏡滴藥吸引深部痰的老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因為疾病和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留在了東直門呼吸科一區。
為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治療效果,呼吸科一區所有非高風險的醫護人員在王洪武、班承鈞的征召下,迅速組建2批青年突擊隊,首批由程淼副主任醫師帶隊,隊員包括王林洋主治醫師、周翠主治醫師、劉瑞芬主治醫師、王明哲醫師組成;第二批由吳華陽副主任醫師帶隊,隊員包括黃茂主治醫師、楊冰主治醫師、孫凱醫師組成。首批青年突擊隊2011年11月11日進入病區封閉管理,完成病區內各項工作。呼吸科一區病房和呼吸綜合病房還組成了一支由譚玲主管護師、王璐主管護師、段科平主管護師、孫娜護師、楊蓉護師、李萌護士、唐芳護士、錢城護士、王鵬飛護士、賈璐彤護士、蔣岳彤護士、張瑞蕓護士、韓文霏護師、成改萍護士組成的護理團隊。王洪武、張立山、班承鈞、關秋紅、于維霞因疫情社區隔離的中西醫知名專家每天實時線上查房,連線指導急診危重患者氣管鏡手術。在院領導、科室領導及多個部門的支持下,科室的疫情防控、三級醫師查房、醫囑處理等工作井井有條。
“病人嚴重喘憋,躁動,血氧持續下降不能維持!” 由于在院患者病情危重、疑難、復雜,此類情況時時發生,一次次考驗著這支隊伍的綜合救治能力。醫護人員飛跑的步伐,如同一聲聲急迫的戰鼓。在手術室、麻醉科的全力支持下,呼吸科一區在院全體醫護人員組成應急氣管鏡小組。無論是痰阻氣道,還是瘢痕狹窄;無論是肉芽增生,還是聲門閉鎖,這一個個吞噬生命的魔鬼在小組成員的通力配合下逃之夭夭,在王洪武、鄒珩、班承鈞的全程視頻指導下煙消云散。有一位氣管插管后瘢痕狹窄、肉芽增生的患者,突發喘憋、煩躁、大汗出,血氧下降至70%,生命岌岌可危。緊急準備手術相關設備,聯絡麻醉科、手術室后,應急氣管鏡小組將患者安全轉運至手術室,迅速行全麻下硬質氣管鏡下球囊擴張術后,患者喘憋情況明顯好轉,間段低流量鼻導管吸氧情況下血氧波動在98-100%之間。還有一位氣道內腫瘤患者突然出現喘憋,左肺不張。應急氣管鏡小組在與麻醉科、手術室充分高效溝通后,行硬質氣管鏡下檢查。該患者Y型支架置入術后,支架下緣出現壞死、肉芽及分泌物,完全阻塞左下葉支氣管,造成左肺不張。經二氧化碳冷凍,清除肉芽并充分吸引分泌物,廓清氣道后患者喘憋明顯減輕,血氧恢復至97-100%之間。
自11月10日起,東直門醫院呼吸科一區醫護團隊共計完成全區所有人員核酸檢測3次,三級醫師查房5次,日常查房5次,急診氣管鏡手術7臺,清創、換藥、吸痰、中醫特色操作、靜脈輸液、抽血等操作不計其數。同時參與并協助多個科室的危重病人搶救,守護一方安寧。在這五天五夜里,每一位患者的大事小情都被呼吸科一區醫護團隊,這一支勇于擔當、團結奮進的隊伍用愛心、耐心穩穩的捧住。
晨光微曦,城市恢復了忙碌,又一個平凡的清晨來臨。陽光拂過東直門醫院的金字招牌,迎接著每一個滿懷希望的患者及家屬。小朋友忽閃著大眼睛,抱著最愛的芭比娃娃;青年人點點頭,撫摸著自己心愛的,寫有“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皮箱;中年人微笑著,感受著現在的幸福和未來的溫暖;老人微微頷首,用自己寬厚的大手用力的揮舞著生命的力量。以武維屏、王洪武為代表的東直門呼吸人依然忙碌,為維護人民群眾健康這一波瀾壯闊的事業不懈奮斗。